吕玺琳:男,1981年9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计划入选者,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基基础工程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智能岩土工程、土体渐进破坏分析理论、城市地下工程、边坡稳定性、路基沉降控制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及重大工程咨询项目等20余项,获省部级及全国行业学(协)会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教材2部,获国际、国内专利30余项,登记国家软件著作权20项,参编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规范4部。担任《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副主编、《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地基处理》编委、《中国公路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兼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计算岩土专委会委员,国际土协(ISSMGE)-TC214、TC222通讯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地基与结构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工程诊治与运维分会理事等。 | ||
| ||
陈宏信:男,1987年11月生,博士,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同济大学地基基础工程研究所副所长。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2015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环境灾害防控与资源化利用、污染场地长效管控与协同修复、能源地下结构长期服役性能评价与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二级课题各1项、上海市教委自然科学重大项目1项及其他省部级和重大工程课题10余项。2017年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2018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2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发表SCI论文80余篇,被引用2300余次,获《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年度优秀论文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2,202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5,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5,2019年)、上海市地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3,2023年)。兼任《Natural Hazards Review》《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副主编、国际岩土工程安全协会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TC210(堤坝技术委员会)和TC215(环境岩土技术委员会)委员。 张锋:男,1959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习教授。自2005年成日本为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工业大学教授,并自2006年起兼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于2023年4月成为名古屋工业大学名誉教授。1995年他获得了京都大学工学博士,2006年至2008年任名古屋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2011年至2014年任名古屋工业大学先进防灾工程研究所所长,发表国际顶级期刊论文140余篇并获得了包括Soils & Foundations最佳论文奖(2002 年、2011 年)和日本土木工程学会最佳论文奖(2007 年)在内的奖项。大类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力学・岩石工程・地震工程,细类研究课题: • 饱和/不饱和土、软岩和改良土的本构建模 • 土・桩基础・上部结构一体化的抗震评估 • 岩土工程中的数值计算 • 高放核废料地质处置 • 海床岩石高精度建模和Décollement形成机制 • 山岭隧道新奥法施工 | ||
梁发云:男,1976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得者,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理事、以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桩基础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会兼职;担任《岩土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能源环境保护》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软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海上风电及深水基础、土动力学与地震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他国家级重点类项目子课题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第一和第二作者出版编著8部,发表论文300余篇;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和上海市等省部级二等奖6项,参编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10余本;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奖励。 | ||
| 赵程:男,1982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区高原重大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韧性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等,兼任日本长崎大学客座教授及多本国际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岩土材料损伤演化宏细观机理及高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授权发明专利24项,累计发表SCI及EI论文150余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