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旧版
实验室简介
  • 学术委员会
  • 管理机构
  • 学术顾问
  • 学科带头人
  • 研究方向
  • 研究人员
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一):软土力学宏微观理论与软土工程灾变控制
发布时间:2020-08-07   阅读量:2624
  黄茂松,男,1965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岩土工程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获英国Wales大学Swansea分校博士学位,加拿大McMaster大学博士后。获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0年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2016 年《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人。现为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TC101、TC103和TC212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SCI期刊《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编委,《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编委,《Soils and Foundations》编委,《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副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常务理事,《岩土工程学报》编委等。研究领域为软土力学与软土工程、土动力学与软土工程抗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近100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获国际知名SCI期刊《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杰出论文奖,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或邀请报告11次。
     
   蒋明镜:男,1965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起出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TC105委员会副主席(蝉联),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材部咨询委员会专家、水利口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会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宏微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数值分析方法;深海、深地、深空岩土工程问题;黄土、结构性土、生/植物加固土等疑难土工程问题。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973”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项,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一项,欧共体项目两项等。2005年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15年获河南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三)。授权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3项(其中美国授权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30篇,其中SCI论文近100余篇、EI论文100多篇,SCl引用1500多次,2篇发表在国际著名岩土力学SCI源期刊《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的论文在Web of science被引次数排名中长期位列本刊第一和第二,并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Catherine O'Sullivan于2011年出版的离散单元法学术专著收录,分别命名为蒋氏抗转动模型和蒋氏压缩方法。国际SCI源期刊《Granular Matter》、《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等编委。
     
  钱建固,男,1972年10月生,工学博士,教授,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主任,同济大学青年英才“攀登计划”入选者,2005年于香港大学从事Research Associate研究,2008-2009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访学、2015年赴美国西北大学高级访学、2017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宏微观土力学、土的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交通岩土工程、软土基础工程等,已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他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期刊论文约30篇、EI期刊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参)编国家标准1部、地方标准(规范)3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部级规划教材2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现任国际交通岩土专委会(ISSMGE-TC202)委员、中国土木土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岩土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土工测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土力学教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委会委员、交通岩土工程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委会委员等学术兼职。
     
  梁发云,男,1976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主任、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中国公路学报》编委、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中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委会秘书长等学术兼职。主要从事软土桩基工程、岩土地震工程与深水基础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写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和上海市《城市桥梁、隧道安全保护区域技术标准》,参编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基坑工程技术规范》。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3)、省部级二等奖3项(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3;2017年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7)。2010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5年入选“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2016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高广运:男,1961年10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土动力学与疑难土研究室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务院特贴专家、机械部青年科技专家、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主要从事环境振动与地基屏障隔振、地基抗震、桩基与基坑工程等研究。在国内外发表期刊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80余篇。负责或参加完成百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上海磁悬浮、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郑州某军用机场、郑州中牟汽车工业园、洛阳炼油厂、首阳山电厂等重大工程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勘察设计、科技进步奖与荣誉二十余项。主(参)编国家标准4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土工抗震专业委员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第10-12届编委、《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第5-6届编委、《地震工程学报》编委等。
     
  叶观宝:男,1964年生,博士,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软土地基处理理论、技术开发、新材料、质量管控、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研究,主持或参加二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部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高速公路软基加固、场地形成、新材料与新技术开发等研究项目。至今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200余篇,编著20余本,主编和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会标准和地方标准20余部,获得或申请专利1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科技进步奖与荣誉近十项。全国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4993

电子邮箱:Geolab@Tongji.Edu.Cn 技术支持:南京苏迪